太祖皇帝读了誓言,遂赐各贝勒、大臣及蒙古国使者同席饮酒食肉。第二日,便打发使臣回去。虎拜赍了回书,跪别皇帝,领兵回国而去。这里太祖也班师回兴京去。
不表太祖皇帝与蒙古国订攻守同盟的誓书,再说明朝神宗皇帝,因杨镐兵败,便有人保举兵部侍郎熊廷弼代任经略。
这熊廷弼乃湖北江夏人氏,秉性忠诚,具有胆略,神宗便拜他为辽东经略使,并赐上方宝剑,准他先斩后奏。熊廷弼奉了朝命,不敢怠慢,第二天就点齐兵马,校阅了一遍。见兵马衰弱得不成样子,心中叹息,接着又得悉开原等处接连失陷,心中更觉悲伤,恨那满朝的大臣,不知满洲好歹,也不知自己的兵马毫无战斗力,任意主战,以致弄得如此糟糕;自己这一番出兵,总要挣回国家的威风和本人的面子。遂连夜写了一本奏章,呈上皇帝,便在这一夜五更时候带了十八万兵马向山海关进发。留呈的奏章写道:臣闻辽左京师肩背,河东辽镇腹心,开原又河东根本。开原今已破,则北关难保,朝鲜亦不可恃,辽河亦何可守?乞速遣将备刍粮、修器械,毋窘臣用,毋缓臣期,毋中格以阻臣气,毋旁挠以掣臣肘,毋独遣臣以艰危,以致误臣误辽兼误国也。谨奏。
第20节:满蒙订立攻守同盟(2)
这本奏章,说得淋漓悲切,无奈落在一般太监手里,不送给皇帝去看,深恐皇帝看了奏章,耽误了美色,便留中不发,任你熊廷弼如何策略,神宗也难晓得一点。熊廷弼领了兵马,一路上辛辛苦苦,幸他对待兵士温厚和平,常常垂问疾苦,毫没一点做大官的习气,所以兵士们吃着辛苦,毫无怨声。军行数日,出了山海关,忽探马报说:&ot;满洲兵攻破了开原城,又占据铁岭;近来沈阳方面,商民惊慌,吃紧得很。&ot;熊廷弼听后,催马急进,日夜兼程。那沿路上逃难的百姓,纷纷攘攘,扶老携幼,哭子呼妻,令人可怜。难民见明兵到来,都跪在路旁,哀声求救。熊廷弼见此情景,跨下马来,用好言抚慰,令难民随军回到沈阳,不必惊慌。难民们乃随军前行,到了辽阳。熊廷弼看到驻扎的兵队零落不整,腐败得不成样子,便赫然大怒,将总兵唤来,申斥了一番,令连夜整治,违命立斩。接着,兵士捉住几个逃兵,《满洲实录》攻克开原城图他们如惊弓之鸟似的跪在熊经略面前,张着口只是说不出话。熊经略看到这样情形,怒上加怒,喝令捆绑起来,问了姓名原故,一个叫王捷,一个叫王文鼎,因部队被满洲军杀退,自己为了保命,便逃了回来。廷弼问明白了,便请出上方宝剑,砍下他们的脑袋来,送到各营内去示众,令败兵回城赎罪。
第二天,廷弼用辽东经略使的名义发了几张布告,谕民众各安生业,勿自惊慌;如有私造谣言、扰乱人心者,查获立斩。这时,满城军民人等,人人慑服,个个感恩。廷弼当即率督兵士,日日到校场操练,制造火炮战车,修葺城池濠垒。停了几日,闻得满洲军离沈阳不远,便调二万军分在叆阳、抚顺、柴河、清河等几个要隘扎住;他自己调集十六万大军,浩浩荡荡奔沈阳而来。那时,正在严冬,天上的雪花儿如梅花般的飘落下来。熊经略带领三军冒雪前进。到了沈阳,城内的百姓闹得东凌西乱。廷弼先安抚百姓,然后派五千兵向抚顺关驻扎,自己日夜率领军士巡阅城垣,如临大敌。
那太祖皇帝已驻扎在奉集堡,只离沈阳四十五里路,听得熊廷弼这样认真防守,无懈可击,又听知熊经略使不比那杨经略使;这熊经略是中原好汉,大将良材。太祖在奉集堡驻了几日,也不敢前进,便传令退回兴京去了。这里熊经略正要发兵追击,忽然接得探报说:&ot;北京差大员来阅兵。&ot;廷弼不得已只得亲自出城迎接。半晌,那阅兵大员坐了一顶暖轿,前呼后拥,耀武扬威而来。廷弼迎上看去,原来是吏部给事中姚宗文。他心想:&ot;姚宗文乃白面书生,为何遣他来阅兵呢?&ot;心中有几分不乐。接着那姚宗文进城,同廷弼谈了一会儿。
第二天,廷弼陪着阅兵大员校阅兵队,一连住了几日。这晚,正在巡城,忽前面马蹄声响,几个护兵同一个将官迎面而来。廷弼骑着马忙上前查问,原来是姚宗文的副将李嘉竖。廷弼忙下马问道:&ot;将军夜出何干?&ot;李嘉竖说道:奉姚将军谕,回京向国库拨资,以便回京复旨,请经略知照城门军士,末将奉谕紧急,须连夜赶回北京。&ot;熊廷弼听了这话,心中无名火起,只因他是天子命官,不敢发作。便说道:&ot;请将军稍停片刻,同我见姚将军再说。&ot;便同李副将并辔而行,同赴姚将军行辕。见了姚宗文,廷弼劈头说道:&ot;敝军在外,已有年余,末将身为经略,常虞殒越,虽未替皇家争得一寸土,但满洲兵不敢再行猖獗,前月正追击贼军,而将军棨戟遥临,廷弼忙收回军令。将军校阅多日,今云回驾无资,廷弼身为武职,只知上报国恩,下亲百姓,非一般克扣军饷、搜刮百姓、害理丧心、腰缠万贯者可比,今将军回驾,廷弼当饬沿途地方官供应,无费分文,欲廷弼供应微敬,除卖妻鬻子,别无所出。&ot;说罢,气呼呼走出营外,仍去巡城。熊廷弼画像这里姚宗文和李嘉竖也弄得面面相觑,忍着一肚子气。
第二天传令回京,廷弼护送十里,方行回城。当夜赶办结束,将苦衷一切缮了奏章,辞职归里。这奏章尚未发出,京内紧急圣旨已经下来,把熊廷弼革职,说他按兵不进,命袁应泰接任辽东经略使。熊廷弼接了圣旨,忙卸了兵权,回京覆命。明知是姚宗文公报私仇,也只好叹口气,便回里种田去了。这时,神宗、光宗相继崩驾。熹宗嗣位,信任太监魏忠贤,扰乱朝纲,什么东林党、宣昆党,闹得天昏地暗;宫里又闹出梃击、红丸的离奇案件。明朝君臣百姓,终日在愁云惨雾里过日子。那熹宗又听了阉人的主张,派袁应泰为辽东经略。这袁应泰是进士出身,曾任过巡抚,为人也颇机警,对上既忠,对下又和,只是应泰乃文官出身,兵法武备,不是个能手。既到辽东,对军民人等益加宽待,镇十几日里不杀一人,有窃贼的案件,略问几句,便放出去。这时,蒙古国五部,有四部饥荒。那些饥民,成群结队的入塞乞食。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相邻推荐: